地面石材分割縫圖片
高層建筑筏形基礎與裙房基礎之間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當高層建筑與相連的裙房之間設置沉降縫時,高層建筑的基礎埋深應大于裙房基礎的埋深至少2m。當不滿足要求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沉降縫地面以下處應用粗砂填實,以確保主樓基礎四周的可靠側向約束;
2 當高層建筑與相連的裙房之間不設置沉降縫時,宜在裙房一側設置后澆帶,后澆帶的位置宜設在距主樓邊柱的第二跨內(nèi)。后澆帶混凝土宜根據(jù)實測沉降值并計算后
期沉降差能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澆注;
3 當高層建筑與相連的裙房之間不允許設置沉降縫和后澆帶時,應進行地基變形驗算,驗算時需考慮地基與結構變形的相互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
高層建筑結構伸縮縫的最大間距:
結構體系 |
施工方法 |
最大間距m |
框架結構 |
現(xiàn)澆 |
55 |
剪力墻結構 |
現(xiàn)澆 |
45 |
注:
1 框架-剪力墻的伸縮縫間距可根據(jù)結構的具體布置情況取表中框架結構與剪力墻結構之間的數(shù)值
2.當屋面無保溫或隔熱措施、混凝土的收縮較大或室內(nèi)結構因施工外露時間較長時,伸縮縫間距應適當減小
3.位于氣候干燥地區(qū)、夏季炎熱且暴雨頻繁地區(qū)的結構,伸縮縫的間距宜適當減小
當采用下列構造措施和施工措施減少溫度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的影響時,可適當放寬伸縮縫的間距:
1 頂層、底層、山墻和縱墻端開間等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頂層加強保溫隔熱措施,外墻設置外保溫層;
3 每30~40m間距留出施工后澆帶,帶寬800~1000mm,鋼筋采用搭接接頭,后澆帶混凝土宜在兩個月后澆灌;
4 頂部樓層改用剛度較小的結構形式或頂部設局部溫度縫將結構劃分為長度較短的區(qū)段;
5 采用收縮小的水泥、減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
6 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預應力結構。
高層建筑鋼結構不宜設置防震縫,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高層建筑鋼結構不宜設置伸縮縫,當必須設置時,抗震設防的結構伸縮縫應滿足防震縫要求。
防空地下室防護單元內(nèi)不應設置伸縮縫或沉降縫。當在兩相鄰防護單元之間設置伸縮縫或沉降縫,且需開設門洞時,應在兩道防護密閉隔墻上分別設置防護密閉門。防護密閉門至變形縫的距離應滿足門扇的開啟要求。若兩防護單元的防護等
級不同時,高抗力防護密閉門應設在高抗力防護單元一側,低抗力防護密閉門應設在低抗力防護單元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