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處理表面
(1)將原有構件表面的灰塵清楚干凈,對于混凝土缺陷表面應清理至密實部位,并將表面鑿毛,根據(jù)要求打磨麻坑或溝槽,坑或溝槽的深度應≥6mm,麻坑每100mm*100mm不宜少于5個;溝槽間距應≤200mm或箍筋間距,如果采用三面或四面外包法加固梁或者柱時,應打掉其棱角。
(2)清楚混凝土表面的碎渣、浮塊、粉末,并用壓力水將其表面清清洗干凈;如果構件凹處存有積水應用抹布吸干。
(3)如果原混凝土鋼筋外漏部分銹蝕,應采取除銹處理。、
(4)噴除界面劑前,應檢測原構件表面界面處理質(zhì)量,不得留有松動的石子、浮渣、漏補的裂縫和未清除干凈的雜物。
2.新增受力鋼筋、箍筋及其連接件與原構件的連接
(1)對于受彎構件,原構件受力鋼筋與加固的受力鋼筋之間的間距應≥20mm;如果采用短鋼筋焊接連接時,短鋼筋的植筋應≥20mm,長度應≥5d(d是新增縱筋和原有縱筋直徑的較小值)且≥100mm,短鋼筋間的中距應≤500mm。
(2)箍筋應根據(jù)設計采用喚醒箍筋、膠錨式箍筋、加錨式箍筋、U形箍筋。如果采用混凝土圍套進行加固時,應設置環(huán)形箍筋;如果采用單側(cè)或三側(cè)加固時,應設置加錨式箍筋、U形箍筋、膠錨式箍筋。
3.新增混凝土界面混凝土拌制
新增混凝土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guī)程》( JGJ 55)和地方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根據(jù)加固設計規(guī)定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要求進行相應的配合比設計。根據(jù)加固工程的要求,按照原有混凝土配合比拌制適量的混凝土。

4.安裝模板
混凝土模板支架的搭設應不影響原結構的安全,便于施工操作、拆卸;原構件與模板的周邊應密封,避免外漏漿液,將混凝土澆筑進料口設置在便于操作的位置。
5.澆筑混凝土
通常情況下,新增混凝土表面的厚度較薄,原混凝土表面和模板之間還布有鋼筋,由于何難使混凝土澆筑密實,因而應分段澆筑,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進行投料,并應充分振搗。
6.拆除模板
當混凝土達到原有設計要求或者相應的規(guī)范要求的脫模強度時拆除模板,柱模板應在混凝土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損壞時,方可拆除;墻模板必須當混凝土強度≥1. 2MPa時,方可拆除;板與梁模板的拆模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
及時清理拆下模板表面的粘結物,修理并涂刷隔離劑,分類整齊擺放備用;及時收集拆下的連接結件及配件,統(tǒng)一集中管理。
7.混凝土養(yǎng)護
(1)澆筑結束后的24小時內(nèi)應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采取保濕養(yǎng)護。
(2)混凝土澆水養(yǎng)護時間應根據(jù)材料的不同而定:
a.如果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應≥7d;
b.如果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應≥14d;
c.如果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應≥21d。
(3)澆水次數(shù)應能保持混凝土在養(yǎng)護期間處于濕潤狀態(tài);拌制用水應和混凝土養(yǎng)護用水相同。
(4)采用塑料布覆蓋養(yǎng)護混凝土時,要保證敞露的新澆混凝土表面處于密封狀態(tài),保證塑料布內(nèi)表面有凝結水。
(5)如果新澆混凝土強度小于1.2MPa,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裝模板與支架。
增大截面加固注意事項
1.如果增大截面施工當日的平均溫度低于5℃時,不得澆水。
2.如果施工時采用其它品種水泥,混凝土的養(yǎng)護時間應根據(jù)采用的水泥技術性能而定。
3.如果混凝土表面不便于澆水或使用塑料布應涂刷養(yǎng)護劑。
基礎加固方法
1. 基礎擴大托換法
在許多既有建筑物或改建加層工程中,常因基底面積不足而使地基承載力和變形不能滿足要求,從而導致建筑物開裂或傾斜。這時,一般常用基礎加寬的托換。通常采用加混凝土套或加鋼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礎底面積,也可以改變淺基礎形式加大基礎底面積。
2. 基礎加深法
在許多既有建筑物或改造工程中,由于基底面積不足而使地基承載力和變形不滿足要求時, 此時除了可采用基礎加寬的托換方法外,還可以采用加深基礎將基礎落在較好的新持力層上的加固方法,以滿足設計規(guī)范的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要求?;A加深法是直接在被托換建筑物的基出下挖坑后澆筑混凝土,將原有基礎增大埋置深度,使基礎支撐在較好的土層上的托換加固方法,也稱坑式托換。
對于采用基礎加深法工程,應依據(jù)托換加固結構的荷載和坑下地基土的承載力大小,結合開挖程度難易程度、地下水位較低的地質(zhì)條件和基礎形式,確定其基礎加深法工程方案設計和施工。


3. 基礎錨桿靜壓樁法
錨桿靜壓樁是錨桿和靜力壓樁兩項技術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樁基礎施工新工藝,是一項基礎加固處理新技術,適用于新舊建筑物的基礎加固和托換。它是通過在基礎上埋設錯桿固定壓樁架,以既有建筑物的自重荷載作為壓樁反力,通過壓樁反力架用千斤頂將樁段從基礎中預留或開鑿的壓樁孔內(nèi)逐段壓人土中,再將樁與基礎連接在一起,卸除反力架千斤頂,該樁便能承受荷載,從而減少基礎下地基所受的部分壓力,阻止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從而達到提高基礎承載力和控制沉降的目的。
對于采用基礎錨桿靜壓樁法的工程,在設計前必須對擬加固的工程進行調(diào)研,除需要查明工程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外,還需要對其沉降、傾斜、開裂、上部結構、地基基礎、地下管網(wǎng)和障礙物、周圍環(huán)境等情況做周密的調(diào)查了解; 同時,還需要了解托換工程地基基礎設計所必需的其他資料。
4.基礎樹根樁法
樹根樁是一種小直徑的鉆孔灌注的鋼筋混凝土樁,其直徑為100~-300mm,是在鋼套管的導向下用旋轉(zhuǎn)法穿過原有建筑物的基礎進人地基土中至設計標高,清孔后下放鋼筋,鋼筋數(shù)量可以是1根到數(shù)根,視樁徑而定; 同時放下注漿管,用壓力灌注水泥漿、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邊灌、邊振、邊拔管,最后成樁。也可放人鋼筋籠后再放碎石,然后注人水泥漿或水泥砂漿而成樁。
樹根樁是由意大利Fondedile 公司的F.Lizzi 于20世紀30 年代首創(chuàng)的。樹根樁布置成維系統(tǒng)獨特方式的網(wǎng)狀體系者稱為網(wǎng)狀結構樹根樁。圖1表示房屋建筑下條形基礎的這種托換方法的典型設計圖; 圖2為橋墩基礎下建造樹根樁的托換圖。
一、用途:
l 需高精度安裝的設備設備基礎的一次灌漿和二次灌漿。
l 風電設備地腳螺栓、錨栓基座的固定灌漿。
二、技術特點
▲早強高強,縮短工期。
▲自流態(tài)現(xiàn)場只需加水攪拌,直接灌入設備基礎,自流,施工免振,確保無振動、長距離的灌漿施工。
▲ 微膨脹澆注體長期使用無收縮,保證設備與基礎緊密接觸,基礎與基礎之間無收縮,并適當?shù)呐蛎泬簯Υ_保設備長期安全運行。
▲ 優(yōu)良的抗疲勞性。
▲ 可長距離高度泵送。
四、風電灌漿料使用方法
1. 灌漿施工人員配備
一般一組6-8人,分別負責倒料、攪拌、灌漿等環(huán)節(jié)。
2. 施工器具準備
鼓風機、電錘、稱量工具、電動攪拌鉆、攪拌桶、抹子、塑料薄膜、巖棉被等保溫材料。

3. 基礎處理
水泥基灌漿材料接觸的混凝土表面應充分鑿毛。灌漿前,應將灌漿材料接觸的設備底板和混凝土基礎表面清理干凈,不得有碎石、浮漿、灰塵、油污和脫模劑等雜物。灌漿前24h,設備基礎表面應充分濕
潤。灌漿前1h,應吸干積水。
4. 確定灌漿方式
根據(jù)設備機座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灌漿方式,由于CGM具有很好的流動性能,一般情況下,用"自重法灌漿"即可,即將漿料直接自模板口灌入,完全依靠漿料自重自行流平并填充整個灌注空間;若灌
注面積很大、結構特別復雜或空間很小而距離很遠時,可采用"高位漏斗法灌漿"或"壓力法灌漿"進行灌漿,以確保漿料能充分填充各個角落。
5. 支模
根據(jù)確定的灌漿方式和灌漿施工圖支設模板,模板定位標高應高出設備底座上表面至少50mm,模板必須支設嚴密、穩(wěn)固,以防松動、漏漿。
6. 灌漿料的攪拌
7. 灌漿
灌漿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 漿料應從一側(cè)灌入,直至另一側(cè)溢出為止,以利于排出設備機座與混凝土基礎之間的空氣,使灌漿充實,不得從四側(cè)同時進行灌漿。
穿過屋面的管道、設備或預埋件等,應在直接噴涂聚氨酯硬泡體前安裝好。網(wǎng)格布之間搭接寬度應不小于50mm,先一側(cè),在抹一些抗裂砂漿再壓另一側(cè),嚴禁干搭。停止時即按順時針方向關閉流量閥。對于住宅分戶墻,如果將墻體分成兩層或多層,隔聲量會顯著。